Volume 61 No.4 - 2015-12-31

Issues and Trends:Introducing Academic Seminars of Education through analyzing profiles of research talent, issues and trends in Education.

議題與趨勢:教育學門研究人才概況、議題趨勢及學術研習營課程介紹

Author:
Chin-Ju Mao, Yung-Chuan Fang, Mei-Hui You, Li-Yun Wang, Wen-Yuan Lin / 卯靜儒、方永泉、游美惠、王麗雲、林文源
Keyword:
/
  • Summary
  • Chinese Summary
  • Reference
  • Scholarly references
壹、教育學門研究之背景與研習營課程規劃之目的            教育學門過去20年來,由於各種教育改革的積極推動以及教育系所與師資培育中心的開放設置,使得投入教育研究的學術人口大幅成長。不過,也因為教育學門的學術生態環境與知識應用的特質,致使研究能量的開展受到侷限。基於教育學知識的形成倚賴實務經驗,大量研究人力投入實務現場服務,卻也同時負荷沉重的實習與專業進修課程,無法專研基礎研究。而有些專注投入於研究的人員,又在快速生產的學術環境中,忽略教育學研究扎根於教育現場的觀察與參與,使得研究成果難以引起教育現場的共鳴。 在目前研究環境的限制下,教育學門研究有兩種比較明顯的特性:一是過於強調實務特質,無法藉由基礎理論與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者對於教育問題現象的思考與深度探索,只停留於現象界的描述或立即的問題解決,而無法深化知識,發展教育學的基礎知識與理論。另一則是因為教育學門的應用特質,諸多所謂基礎研究,停留於其他領域知識的引介。在引介其他學術領域的理論與經驗作為參考時,教育研究易忽略深入理解借用理論的淵源與知識特點的解析,缺乏檢視運用於教育研究與實務的殊異條件,使得研究成果在速成的壓力下,缺乏判斷與轉化的歷程,忽略教育實務的檢驗與環境的磨合,研究無法回饋實務,實務也難與研究對話。在缺乏優質與足夠的教育研究做基礎之下,教育改革的實施形成實踐困局與運用窘境。諸多不利的條件,使得教育研究品質的提升更形迫切。 過去20年來,教育問題也因為社會的快速變遷,愈趨多元而複雜,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社會網絡化影響教育系統中的人、知識與制度。在全球社會快速變遷的脈絡裡,它牽動教育制度與組織的調適與變形、更大教育系統的流動、滲透與跨界的過程,以及課程與教學上的挑戰與轉化。上述教育面臨的轉型與變遷,不只是教育實務的挑戰,更是教育研究的挑戰。我們不只需要修復教育學基礎知識發展的環境與條件,更須對於社會變遷有更大的敏銳度,才能突破學校教育做為一個保守穩定的體制,自我提升為社會培育未來的公民與人才的重要機構與教育制度。我們需要一套能走在社會最前面的教育思潮、研究思維與創新工具,以提升研究視野與水準,幫助理解學校教育面臨的挑戰與轉型問題。基於上述的問題與挑戰,教育學門學術研習營之課程規劃著重於增進教育研究社群對於時空轉變的敏感度、開發研究的多樣性與創新、促進跨領域學者間對話,催化跨領域研究社群的生成,並共思教育實務與學術研究的夥伴關係。 過去學術研習營的目的在提升研究能量、平衡城鄉學術資源,而對象主要是以新進研究人才為主。不過,由於近年來學術環境的轉變,例如:學術發表與獎勵制度的變化,可能提升年輕世代研究人才的競爭力與能量,或因著數位網絡化的環境的普及,使得原先社會認知的城鄉學術資源差距可能縮小,或因城鄉問題差異形成研究人才處理議題有因地制宜的不同專長與特色,在此脈絡下,教育學門學術研習營的課程規劃,為有助於提升年輕學者與新進人員研究能量與品質的學術研習課程,提供學術研究經驗交流機會,首先蒐集並建立全臺各區域教育學門學術單位專任研究人才之資料庫,分析研究人才特質、研究能量與研究議題,瞭解各區域與各研究領域之人才與研究現況,期盼藉由研究背景資料的瞭解,規劃符合需求並具前瞻之議題與方法論的課程,期能為教育學門學術研究人才搭建跨領域研究對話與合作的平臺。 本文主要內容包含兩部分:一、研習營課程規劃前,規劃團隊所整理分析的教育學門研究人口之分布、特質能量與研究議題之發現;二、介紹學術研習營之規劃理念與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