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 from the Editoral
編輯的話
- Keyword:
- /
編輯的話卯靜儒
教育學者張彭春的思想演進及其對《世界人權宣言》之鍛造 (1923-1948)劉蔚之
公立國中小教師介聘案例暨相關法律問題探討黃源銘
議題與趨勢:臺灣教育行政學遺失的一塊: 兩格論戰之意義及其在教育行政之啟示蘇鈺楠
研究紀要/學術評論:論「通過/不通過制」在大學教育的誤用與重塑林俊儒、林昆翰、何萬順
書評:評《教育領域與研究的社會史》顧曉雲
本期共刊登五篇文章,包括三篇經審查的學術論文與研究紀要,以及受邀的「議題與趨勢」及「書評」各一篇。以下就各篇內容簡述概要。
「教育學者張彭春的思想演進及其對《世界人權宣言》之鍛造(1923- 1948)」一文,作者研讀張彭春所有著作,並搜尋一手史料與檔案,探討《世界 人權宣言》是如何在張彭春橫跨中西文化的知識背景與思想演進中被鍛造出來。 作者認為張彭春本於人文化成的大同世界理想,其思想受多元論與實用主義影 響,具「工具與過程」和「目的與理想」的特性,不僅對《世界人權宣言》的草 擬產生關鍵影響,也因此獨特優勢使得《世界人權宣言》能獲得共鳴與贊同。此 文可謂為中國近代教育史增添一頁。
「公立國中小教師介聘案例暨相關法律問題探討」一文透過法規、制度以及個案(案例)研究等途徑,以文獻與案例分析探討現行公立國中小介聘制度。作者指出以介聘程序連結不適任教師之處理,恐有違反不當連結之嫌,並認為依現行制度,教師介聘涉及教育專業即高度屬人性與不可代替之決定,除判斷有明顯錯誤外,作者認為應尊重原處分機關之決定,採較低密度的審查標準。本文提供的法律見解,值得參考。
「論『通過/不通過制』在大學教育的誤用與重塑」一文從臺灣各大學的P/ F制的發展背景與理論前提,探討目前臺灣高等教育現場,在型塑學生能力的前 提下,對於通過/不通過制的誤用。作者建議高等教育需重塑教學治理方式,避 免誤用缺乏教育意涵的課程與評量,在現行強調運用多元學習評量方式的氛圍與 體制下,學校院系應回歸多元學習設計的規劃與評量方式,以實質培育高等教育 人才,以適才適所的教育理念為宗。本文對於現行大學課程評量與學生學習權益 之論述觀點,值得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者參考。
本期的議題與趨勢一文「臺灣教育行政學遺失的一塊:兩格論戰之意義及其 在教育行政之啟示」,特別邀請作者從教育行政研究領域,進行研究典範的考 察。從代表量化實證典範的美國教育行政學者Griffiths與代表多元典範的批評者Greenfield兩者間的論戰,陳述其論辯的認識論、知識論與方法論等主要議題。其論戰內容,凸顯單一量化實證邏輯所影響的教育行政學研究的不足。此論戰也 成為影響近代教育行政研究典範轉變的一大關鍵。讀者能藉由此論戰瞭解教育行 政學研究的議題與趨勢發展,對國內教育行政學研究提供一個很好的反思參照點。
本期編輯委員會也特別邀請甫獲科技部吳大猷研究獎的顧曉雲老師就英國教育學界出版的《教育領域與研究的社會史》撰寫書評。本書主要探討英國教育發展史,尤其關注於英國教育領域和研究中所進行之跨學科研究的性質。本書採取社會史取徑,將教育學科或研究領域的性質,放在型塑其發展的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政策的脈絡下來理解。對臺灣讀者而言,其考察不僅讓我們更瞭解英國教育領域研究的生成轉變與學術制度與機構的互動關係,更讓人好奇臺灣的教育研究領域發展與轉變和我們的學術組織與機構的互動關係為何?此篇書評能提供我們一面鏡子,照見來日臺灣學術發展,也需有如似的社會史考察作品,讓我們能更反思性與自覺性地發展我們的學術。
本期五篇文章能順利刊登,特別感謝作者賜稿及審稿委員與編輯委員會的不辭辛勞,提供意見,讓文章精益求精。本期文章的主題與性質看似殊異,卻能提供讀者豐富知識饗宴與多元選擇。這也顯示本集刊編輯委員會,除強調學術研究的專業與嚴謹,對於全面更好教育環境的關懷也從沒遺忘。希望學界夥伴們能利用也支持教育研究集刊這平台,為共創更好的學術品質與教育世界,一起努力往前邁進。
教育研究集刊總編輯 卯靜儒 謹誌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