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 from the Editoral
編輯的話
- Keyword:
- /
編輯的話甄曉蘭
許育齡
社會建構教育學之在地實踐: 自我覺察督導模式應用於大學層級諮商實習課程姜兆眉、繆妮晏、蘇盈儀
應用連結論於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課程的教學設計陳哲銘
跨越邊界:成為高等教育文化回應教師的歷程李雪菱
以證據為本的教育發展實務促進教與學的研究李冠穎、符碧真
當前高等教育面對全球風險世代人才培育的挑戰,亟需積極應對,擘劃出「未來發展」導向的教育願景與教學實踐。為推動高等教育課程的改革與教學的改進,近年來,教育部陸續推動「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高教深耕計畫及「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希望藉著相關政策及競爭型補助計畫來促進大專院校教學品質的提升及學生能力的發展,積極培育新世代人才具備數位、跨域、多元、創新、合作、國際接軌等關鍵素養與就業能力。緣此,本集刊自去年(2019年)上半年就開始籌劃「高等教育的教與學」專刊之相關事宜,希冀透過專刊之發行出版,交流分享高等教育教學實踐研究的成果,藉以反思檢視高等教育的教學內涵與實踐方式,或能激盪出新的教育觀點與教學思維,朝「未來發展」導向的高等教育願景擘劃與教學行動實踐。
「高等教育的教與學」專刊採公開徵稿方式,廣邀大專校院實施教學實踐研究之學者專家踴躍投稿,分享創新教學經驗與實務研究成果。徵稿期間(2019年5月-2020年3月)總計收到23篇有關教學實踐研究之文稿,有來自不同專業學門背景的創新教學研究(科學領域、藝術領域、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科技領域、教育學、哲學、諮商輔導與心理學、運動科學等),而所涉及的教學實踐探究議題更是非常廣泛、多元(創新課程方案設計與實施、新興教學理念/模式的融入、創新教學策略的應用、變通性實習演練、新興科技的導入、議題融入、跨領域統整課程與教學、變通性評量等)。所有專刊文稿的審查,都是依循本刊審稿辦法執行。經過預審,初步篩選出14篇符合專刊之性質、本刊之形式要件與嚴謹程度之文稿,以雙向匿名方式送至少兩位相關專業領域外審委員進行初審,若有意見落差者則進行三審,若有修改後再審意見者,則請作者修改後再進行複審,外審階段共退了7篇文稿,僅有7篇文稿進入最後階段的編輯委員會審查,經編輯委員逐篇審閱文稿與初、複審意見,並進行詳細審論後,擇優彙集其中5篇文稿,出版了本「高等教育的教與學」專刊,以饗學界與社會大眾。前四篇為實際的教學實踐研究經驗的分析與成果的分享,最後一篇則是針對某大學所提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書進行綜整性的議題分析與討論。
第一篇〈探究想像力帶動美感知覺與經驗發展的學習方案設計與實踐研究〉,主要透過「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歷程,針對通識「藝術心理概論」選修課程,研發大學生運用想像力帶動美感知覺及美感經驗發展的學習方案,並在實踐歷程中透過蒐集、分析學生的學習資料與回饋,來修正、調整方案並增益學生的學習品質、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文中除了呈現一個具完整美感經驗歷程(知覺破與立—釋放想像力—探索經驗—涵養創造性心智)的學習方案設計外,亦舉實例深入說明不同活動階段學習氣氛的營造思維與策略,甚至應用學生的作品來解析學生的實質學習成果與意義,進而據以進行教學上反思與修正,整個討論方式,充分展現了理論與實務的辯證反思,交互淬鍊出非常精采、兼具知性與美感的通識課程方案與實踐成果,值得供各大專校院相關通識課程參考實踐之。
第二篇〈社會建構教育學之在地實踐:自我覺察督導模式應用於大學層級諮商實習課程〉,作者嘗試從社會建構論立場來發展在地諮商輔導領域的教育學論述與研究,以期深入探討諮商輔導領域要「教什麼?」及「如何教?」的問題。透過「行動實踐」的動能與歷程,作者提出「關係」、「對話」、「知識」及「建構」的社會建構教育學概念架構,並應用臺灣本土發展的「自我覺察督導模式」來進行輔導諮商實習課程的教學創新實踐方案,然後藉由探究分析學生的學習感知、課室互動經驗及學習遷移經驗,研究結果發現創造協力關係當為諮商輔導教育的基礎,開展師生/同儕對話有助於深化學生學習,而課堂引導性提問與對話更是有助於將專業學習遷移至諮商晤談情境及日常生活。本研究嘗試結合自我覺察督導模式之社會建構教育學的在地實踐努力相當值得肯定,而其探究行動經驗與成果也可供輔導諮商相關實習課程之教學應用參考。
第三篇〈應用連結論於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課程的教學設計〉,則是當前新興科技的跨域整合教學實踐探究案例,誠屬難得!主要是應用新興學習理論「連結論」,將「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課程的設計從學科本位的技能訓練調整為「素養導向」,強調與資訊科技和網路社群相結合的學習策略,藉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與態度。作者特別以地理系大三選修課程為例,來進行連結論的教學實踐成效探究,文中具體說明了運用系統發展流程與學習設計架構來進行教學設計的流程,以及運用專案式學習的產出來引導學習的原則,同時也清楚呈現在學習環境中「人機」、「人際」與「人地」連結應用的教學實驗調查結果與回饋意見分析。研究發現連結論的教學應用可以增進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而地理科重視的「人地」連結,有助於帶動「人機」和「人際」的連結及學習成效,但在科學態度的培養方面則還有賴更進階的探究式課程,相關的討論與建議將有助於日後連結論的教學應用推展與精進。
第四篇〈跨越邊界:成為高等教育文化回應教師的歷程〉,指出高等教育融入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與重要性,並勾勒出大專校院教師面對當前多元背景大學生所應具備的多元文化覺知、能力與行動,是一篇非常深刻的批判行動研究反思論述。作者以大四「多元文化家庭議題研究」選修課程來進行教學實踐上的「自我研究」,探究其自身在文化回應教學歷程中的教學準備、師生關係的建立及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並從「跨越邊界」的觀點來檢視、反思其個人成為一位文化回應的教學者的歷程,藉之解構並重構文化回應教學應有的信念與目標,且提出透過閱讀理解、田野工作、反思、書寫與學習者行動等「五位一體」的課程與教學方法,來貼近多元背景的大學生,引導大學生從文化差異的角度進行批辦性的自我認識、文化理解與行動。作者毫不藏拙地反身性自我檢視與批判,以及情詞迫切地大聲疾呼,當能激起許多共鳴與回應,帶出更多高等教育階段的文化回應教學實踐行動,使之在學理與實務上都能更臻成熟、普及。
不同於前面四篇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分享,第五篇“ScholarshipofEducationalDevelopment:ScaffoldingSoLTthroughEvidence-basedEducationalDevelopment”,則是針對一所研究型大學於2020年提出申請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書進行分析(n=36),藉以探究計畫書書寫上的問題以及教師在撰寫計畫上的困難,另外,也透過諮詢訪談教師(n=4)及焦點小組訪談教育發展專業人員(n=3),藉以瞭解教育發展實務可如何提供教師所需要的協助。研究發現許多有意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教師,因對教學研究性質較不熟悉,因此在研究問題的界定、教育文獻的選擇與回顧、教學設計規劃及評量規準的訂定上多有困難,而教育發展專業人員也必須要具備從事教育發展的學術研究能力,才能有效提供教師相關協助。本文據以分析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資料或有侷限、代表性亦有所不足,但所提出之相關議題討論,卻是當前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常見的問題,畢竟,在國內教與學的學術研究才剛起步,本文之探討議題,或有助於大專校院反思各校之教育發展實務之推動效能,進而思考有效策略來提升教與學的學術研究品質與效益。
在這五篇獲得刊登的論文之外,未獲推薦刊登的論文中,其實不乏深具創見、設計精實的教學實踐研究成果,然礙於篇幅有限,以及專業領域審查委員對所謂「學術研究論文」論證結構與寫作品質的期待與堅持,不免要有所割捨,讓人有遺珠之憾的慨嘆。於此,謹對所有熱忱投稿「高等教育的教與學」專刊的作者、戮力付出改進高等教育教與學實務的教師,獻上最誠摯的謝忱與感佩,因著你們的行動關懷與堅持,高等教育的教與學品質才能得以提升,而高等教育教與學的學術研究才能得以開展與精進。
教育研究集刊客座主編 甄曉蘭 謹誌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