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 from the Editoral
編輯的話
- Keyword:
- /
編輯的話卯靜儒
重思學習障礙之定義與鑑定:一個特殊教育社會學的觀點楊巧玲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前半葉美國進步教育流派分法與Dewey的流派歸屬單文經
教育革命的挑戰:晚清西式初等教育制度建立與國民教育的醞釀周愚文
這場疫情教我們的事:評介《新冠肺炎與種族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何社會正義觀點如此重要》鄭英傑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評《重啟更好的學校:預料之外的COVID-19得以讓教育變得更好》洪郁婷
本期刊登三篇研究論文,雖然研究領域包括教育社會學、教育史,然究其內容實屬跨域,議題包含特殊教育、杜威思想研究、教育改革等。本刊基於關懷疫情對社會與教育的影響,本期我們精選兩本於2020年與2021年剛出版的新書,特邀學者撰寫書評。兩本書都出版於受疫情衝擊極大的美國,書籍描繪疫情對社會與學校教育的影響,進而能提出獨特的研究視角。以下就出版的論文與書評,簡介供讀者參考。
第一篇論文《重思學習障礙之定義與鑑定:一個特殊教育社會學的觀點》。一般特殊教育研究常處理診斷、鑑定與安置的問題,而本文運用批判社會學觀點,挑戰學習障礙在日常政策與學校實施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背後假設、熟悉的觀念。運用地方教育單位、學校人員與學者共28位研究參與者的訪談,輔以檔案文件,分析學障的定義與鑑定是一個怎樣的社會建構產物。作者呼籲重新省思學障類別之定義與鑑定,以免背離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尊重多元文化差異之政策與願景。本文的批判與反思,頗發人深省,也建議讀者可延伸思考批判之後對特殊教育的實務指引。
第二篇論文《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前半葉美國進步教育流派分法與Dewey的流派歸屬》。對這題目,應該很多讀者會有疑問:為何討論美國近半世紀進步主義的流派分發與歸屬有其重要性?本文寫法很特別,讀起來好像是在做Dewey進步主義流派的考證。文章爬梳美國二十世紀初期與中期年代的重要學者與論著,研讀過程讓我們逐漸瞭解這些分法與流派的學理脈絡,從分支小河到逐漸匯聚而成的Dewey思想之大河底蘊,原來這些分法只是對Dewey思想廣度的一個連續體的呈現。最終,作者提到,誰說「傳統與進步教育二者之長,不能共為『社會進步與改革』呢」?本文研究取徑與書寫風格都獨樹一格,值得大家細細品酌。
第三篇論文《教育革命的挑戰:晚清西式初等教育制度建立與國民教育的醞釀》。這是一篇教育史研究論文,作者蒐集諸多一手官方檔案文件的史料,在史學研究的考證與解釋過程中,我們看到一個希望能廢科舉,全面改行西式學制的教育革命之歷史案例,仿日施行卻遇到許多主、客觀的困難而被迫調整、妥協、最後只能接受僅官立免學費而無法全面免費,只能宣揚義務教育觀念及預備實施強迫教育而無法正式實施的窘境。這樣的教改歷史案例似乎不斷發生,作者最後也提醒,企圖從中央、由上而下、全面推動新理念而且做大幅度改變的教育改革者,宜借鏡歷史慎思警惕。
這一期,我們有兩篇書評。目前集刊收錄的文章皆無處理疫情相關的研究論文,然而,學界如何面對疫情底下的教育問題與未來,也是我們關切的議題。因此,本輯特別邀請鄭英傑助理教授與洪郁婷博士評介。
第一篇書評是鄭英傑博士評介的《新冠肺炎與種族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何社會正義觀點如此重要》。這本書出版於2021年,鄭英傑博士以這場疫情教我們的事作為次標題,帶出跨越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與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及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三者之間的交互關係。這本書有很重要的兩個理論概念為「種族主義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 of racism)以及「種族資本主義」(racial capitalism)。透過這兩個概念,原作者對美國目前看似中立的公共衛生政策,是否能幫助到弱勢族群的人權與健康,充滿疑問。作者強烈控訴「Covid-19是一個被種族化(racialized)的疾病」,她認為背後主因是「資本主義」與「種族主義」之共生共謀(mutual constitutive)。作者認為這是一種「結構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書中有許多關鍵詞,如「風險溝通」(risk communication)「訊息傳染病」等都不為教育學者所熟悉,但如何重新看待受疫情影響的社會或新常態(new normal),也許教育研究者也可以從公衛思考疾病的視角得到研究的啟示。而我們可以從這樣角度得到怎樣的教育啟示?鄭博士書評點出許多這本書對教育的啟示,譬如:「誰家的小孩有辦法在家上課」就是一個尖銳的問題,但卻很少被問題或聽到。這本書帶我們從公衛學者思考的社會正義問題,回去省思教育在疫情下的問題。它絕對不只是科技教學的問題,它有更多教育社會學問題待釐清與被提醒。
第二篇書評由洪郁婷博士撰寫。《重啟更好的學校:預料之外的COVID-19得以讓教育變得更好》是一本從教師的角度敘述疫情期間學校發生的事情,書中的Mia老師,其實是本書作者訪問59位教育相關人員綜合而成的教師視角。這本書特別點出,以往教師思考的是:「我們要教什麼?教給哪些學生?」,在疫情大流行期間,教師開始想:「我們要教給『每一位學生』的是什麼?為什麼?」。也許承認我們的脆弱與無知,正是COVID-19帶給我們的珍貴禮物。因此,本書的第三部分「重啟更好的學校」是人們在危機中發現的最好機會。洪博士在其評論中提到COVID-19以及遠距教學也可視為是教師看見結構問題與覺醒(conscientization)的媒介;疫情期間帶給教師的,會是由結構性的箝制轉化為賦權(empowerment)的力量。當然,重啟學校之後,會是讓學校更好的機會,還是疫情危機只是個過渡期,學校還是維持原狀?可能都得看大家如何抓住COVID-19這個疫情衝擊,究竟是帶給教育崩解的危機?還是轉變的契機?
看似漫長無盡頭的疫情,似乎也帶出人們在黑暗中尋光的本能。當疫情使得社會形成new normal,那教育研究呢?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這正是我們可以把握的機會。感謝所有參與及支持教育研究集刊不斷茁壯的朋友們,希望這一期的文章,能帶給大家更多智慧。
教育研究集刊總編輯 卯靜儒 謹誌
2021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