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me 70 No.3(Open Access) - 2024-09-30

Words from the Editorial

編輯的話

Author:
Yi-Lin Chen / 陳伊琳
Keyword:
/
  • Summary
  • Chinese Summary
  • Reference
  • Scholarly references
Please refer to the “Reference”

  本期共刊登四篇研究論文與一篇書評。

  第一篇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蘇苑瑜博士與教育學系劉美慧教授合寫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轉化:從課綱疑問句學習內容至教科書設計〉。該文旨在探討108課綱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學習內容條目改以疑問句形式呈現(稱為「疑問句課綱」)後,教科書編者如何理解與詮釋,以及轉化為教科書過程面臨的挑戰。研究發現,課綱轉化為教科書的形式有三類,面臨的主要問題亦有三個,並於文末提出對未來課綱修訂以及探究取向教科書設計的建議。該文有助於吾人瞭解編者在轉化課綱為教科書過程中,所面對的棘手議題與做出的判斷與取捨,甚具實務性價值。

 
  第二篇為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張耀宗教授所撰〈成為農民:日治時期教育所實科課程發展之探析〉。該文探討日治時期蕃地(原住民)教育所實科(即實用技術科目)課程發展,闡述教育所如何遵循總督府對蕃地的產業定位,以學校教育課程型態進行產業指導,搭配集團移住措施,引進日式農業型態,進而影響原住民部落社會,最終達成教導原住民成為國民與農民的目的。該文以豐富史料建構出在官方產業定位下,蕃地教育所如何以學校之力落實實科課程,繼而改變原住民部落生活型態。
 
  第三篇為馬來西亞國立蘇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學中文系許德發高級講師所撰〈五四時期馬來亞華人社會的「走向底層」運動與通俗學校之興起〉。該文探討五四運動對早期馬來亞華人(簡稱馬華)社會這個以文盲、勞動階層為主,且欠缺文化建置與知識階層的移民社會,所造成的知識啟蒙實況。作者使用早期報刊資料指出五四運動的平民教育思潮,尤其是「走向底層、走向民間」的新思潮,如何具體推動通俗學校(folk school)這種專門提供失學者學校型態的啟蒙教育形式,並以馬華夜校作為「五四走向工人」的最佳體現。該文或可提供吾人深究同一思潮在不同社會語境下,如何因應社會實況以多元各異形式展現。 
 
  第四篇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周仲賢所撰〈《周易》憂患意識及修德九卦之德育意涵〉。在科技急速進展下,諸多新興倫理議題浮現,如何妥善因應多變紛雜的生活世界,使生命免於危險困厄成為重要議題。此篇論文以《周易》憂患意識中道德意義的闡發為旨趣,特別聚焦以「修德九卦」為剖析文本,指明德育目的、內涵與方法上的蘊義。憂患意識、防患未然的道德觀點,看似屬於消極,甚而功利導向,作者強調實則非也。《周易》憂患意識反而有勉人吉凶禍福的關鍵,實則在於人的自覺反省與修德踐德,意即積極行善的進取精神。修德九卦的指引在今日仍然展現出恆久價值,值得深思與踐行。
 
  本期邀請日本岩手縣立大學高等教育推進中心吳書雅副教授為《文部科學省:搖搖欲墜的日本教育行政》撰寫書評。該書作者為青木榮一教授,他針對舊文部省與舊科學技術廳合併後成立的文部科學省(簡稱為文科省),進行全面剖析與檢驗。吳教授指出,該書以其豐富資料與深刻分析堪稱為研究日本教育行政的重要指南,足見其含金量。各章分就內部與外部關係、組織架構運作模式、職員工作實況與發展路徑、財政削減與緊縮下的補助金分配、國際學術評比壓力下學校教師的勞動狀況、大學面臨的人力資源發展政策等問題進行探討,最後總結文科省的困境、主要問題並提出改革建議。除於「評述」中指名「國立大學法人化」、「重理工輕人文」的重要議題外,書評中點出的文科省機構哲學的轉變—由「護送船隊」轉向「選擇與集中」,則再次凸顯「均等與卓越」的老議題,值得再思考。
 
  《教育研究集刊》誠摯感謝各位投稿者、審查者,以及編輯委員的辛勞與奉獻,期盼有您的繼續支持。時值108課綱發布屆滿十年之際,本刊特別策劃「108課綱回顧與前瞻」專刊,以公開徵稿方式,邀請學者方家惠賜稿件,盼能匯聚洞見,共同回顧與檢討新課綱為教育界帶來的成效與挑戰,作為未來課程改革之參考。
 
 
 
副總編輯 陳伊琳 謹誌
2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