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張源泉
國中校長服務領導與教師正向情緒、工作壓力及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探析黃文三、沈碩彬
青少年自尊成長趨勢及相關影響因素探討蕭佳純、蘇嘉蓉
再論多元文化教育的困境張建成
表徵與國小學生代數思考之初探性研究陳嘉皇、梁淑坤
美國高中特殊教育教師之機構間合作態度於參與轉銜服務的模式探討李貞儀
黃遵憲對晚清引介日本教育制度及建立西式教育的貢獻周愚文
評析德國改革教育學者H. Lietz鄉村教育之家的理念與實踐張淑媚
教科書審定委員對教科書設計的關注焦點探討:以國小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塗宥騏、陳麗華
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子女的學業成就真的比較差嗎?與本地對照組比較之三年追蹤探究吳毓瑩、蔡振州
參與教師社群教師知識信念、目標設定及教學意志力之研究:以新北市國小為例黃儒傑
「幼兒數學教材教法」教學方案對職前學前教師數學教學知識的影響張麗芬
國小學校領導動力及其學校效能的差異分析林明地、連俊智
從八年研究實驗課程經驗反思高中課程改革的挑戰宋明娟、甄曉蘭
德行一體說對於品格教育的啟示陳伊琳
大學治理轉型與政府角色:荷蘭高等教育系統之個案研究謝卓君
善的至高性與脆弱性:Murdoch與Nussbaum的立場及其德育蘊義王俊斌
可要求個人為品格負責嗎?道德運氣對於個體品格責任的挑戰陳伊琳
臺灣家長對高等教育服務品質特性歸類與評價之研究湯堯、蘇建洲
足量運動及運動時間點對高中生體適能、創造思考能力與數學學科成就之影響吳品錞、楊雅婷、楊宜青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中國學生博士論文分析(1914-1929)劉蔚之
現代康德能無憾否?-德國大學教師之人事改革評析張源泉
英教育家F. Clarke民主教育理念之探究顧曉雲
文類本位寫作教學對大學生學術英語讀寫能力之影響鄒文莉、林愛恩
C. Taylor靈性倫理思想對「道德主義」之批判暨其德育蘊義林京霈
《道德教育期刊》創刊40年之研究趨勢及其對我國教育啟示李琪明
大學生課堂筆記策略教學方案之成效陳品華
我國私立技術校院財務運作之研究林宜樺、許添明
運用芝加哥模式之網路藝術教學:以國小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為例鄭月秀
學業控制因素、學業自我效能及學業緊張因素與國中生初次作弊行為之關聯性分析張楓明、譚子文
德國高等教育治理之改革動向張源泉
經濟、教育預算與政策:英國中等教育於「方案分析與檢討」(PAR)機制運作下的歷史演變(1970-1977)劉子菁
自律學習策略與自我效能、學習興趣、學業成就的相關研究趙珮晴、余民寧
大學應屆畢業生的背景變項、職場能力與其初職位置取得之相關研究陳淑敏
原住民完全中學的實施現況與挑戰:以蘭嶼高級中學為例張如慧、譚光鼎
宋代科舉報考人數與錄取人數失衡問題因應對策之分析周愚文
透視官方知識之生成-高中「生活科技」教科書政治脈絡分析王雅玄
敘事課程界定與論述基礎之探究-提升學童語文識能的取徑簡良平
效用、基本善與能力發展-論「平等」的多元視野及其教育蘊義王俊斌
以科學探究精神開展通識教育:Schwab在芝加哥大學的超越與實踐陳鏗任、蔡曉楓
大學生就業力發展之縱貫性分析蕭佳純、涂志賢
Benner 改革教育學之探究梁福鎮
德國師資培育兩階段學位學程發展之研究張炳煌
德國文化教育學在日治時期臺灣的傳播與發展(1920-1940)祝若穎
中等學校師資培育課程的發展特色與教育專業課程的能力指標分析吳淑禎
女性學士、碩士教育與工作不對稱及其對薪資影響之比較陶宏麟、簡維萱
校長專業發展之研究--指標建構林煥民、鄭彩鳳
幼稚園品牌行銷、品牌權益與家長行為意向之研究黃義良
教育哲學研究歷史發展之國際比較楊深坑
不同等號概念之基模導向解題教學實驗研究陳嘉皇
女性的教育成就與大學畢業後初期位置之關係陳建州
抗拒乎?拒絕乎?偏差乎?學生文化研究中抗拒概念之誤用與澄清黃鴻文
G. Harman與J. Doris社會心理學情境論與德行倫理學的品格辯論及其對品格教育的啟示陳伊琳
探析專業學習社群的展化學習經驗與課程創新行動-活動理論取徑陳佩英、曾正宜
三位六年級教師數學課程實施之比較徐偉民
愛的教育,鐵的紀律?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相關陳婉琪、徐崇倫
C. Macaulay的「兩性平等」人性觀與教育學說方永泉
德國中小學學生法律地位之萌芽期張源泉
共學社群中女性社區工作者的經驗與實踐方雅慧、何青蓉
重探學科補習的階層化與效益:Wisconsin 模型的延伸陳俊瑋、黃毅志
情緒教育的哲學探究:迷思、重要性與建議林建福
田培林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的早期發展(1954-1975)施宜煌、歐陽教
國家課程與教學推動網絡的困境與想像:以地方國教輔導團為例黃騰、李文富
一元中的多元:政府管制與多元培育機制下我國中等教育學程教育專業課程分析研究王秀槐
學校領導研究的新視域:領導的美學實踐黃宗顯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進組織學習之個案研究潘慧玲、陳文彥
大專生初任補救教學的教學困難與成長歷程之研究曾柏瑜 、陳淑麗
芬蘭師資培育:研究為基礎的派典與課程實踐黃源河、符碧真
傳統學術轉型或是西方學術延伸?-五十年來《教育研究集刊》哲史類論文在我國近代教育學史上的意義劉蔚之
論M. Nussbaum「能力取向」的正義觀與教育發展王俊斌
兒童中心學說的傳入與展開―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之研究(1928-1941)祝若穎
國中生數學補得愈久,數學成就愈好嗎?傾向分數配對法的分析關秉寅、李敦義
「友善接納」倫理與教育:J. Derrida的觀點張鍠焜
拉丁美洲高等教育評鑑及認可制度:論區域主義對單一國家之影響莊小萍
日本東京都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之探討鄭淑華、楊思偉
大學與學校協作下學校發展主任的理念、策略與角色—香港優質學校改進計畫的個案研究梁歆、黃顯華
「蕃秀才」與部落發展張耀宗
假日生活的演出、編織與共構:泰雅幼兒的經驗敘說蔡敏玲
從後現代學校行政倫理觀點探索管理智慧──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黃乃熒
從需求面探究技術學院教職員評鑑能力建立之內涵曾淑惠、謝佩蓉
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再省思──困境與可能黃騰
美國羅德島州公立學校教育體系的源起與H. Barnard的教育作為(1800-1849)彭煥勝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偏遠國中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困惑與處境甄曉蘭、李涵鈺
文化資本透過學校社會資本對臺東縣國二學生學業成績之影響蘇船利、黃毅志
2008年國內教育學術期刊評比研究黃毅志
影響大學生學習領域性別階層化之因素陳建州
自由現金流量對私立大學校院成長機會之影響宋旻錞、林江亮
應用於國民小學的創新架構:知識管理缺口之個案分析陳建志、蘇琪婷、謝秉蓉、林清河
荷治時期(1624-1662)課程相關政策分析邱緗伶、高新建
從香港教師的視角探究校本評核的實施問題──實踐與信念之分析譚彩鳳
兼容並蓄之英語寫作教學方式閔慧慈
原住民護生在最後一哩的學習歷程林淑君、張家臻、李惠玲、王麗香、吳曉明、劉杏元
論德國教育學者K. Mollenhauer(1928-1998)前後期思想的轉變張淑媚
複製移植或交融創生?德國教育學在中國與臺灣傳播的歷史回顧(1928-1983)劉蔚之
日本高等教育追求卓越策略之研究: 以「21 世紀 COE 計畫」為例楊武勳
以青少年保護為核心的媒體素養教育: 從管制「性」資訊談起許育典、陳碧玉
從「認識自己」到培育「英雄心靈」——論G. Vico的大學教育思想吳靖國
德國教育系統中階級 不平等現象之研究余曉雯
從學校教師會功能與小學教師專業 認同的關聯性省思教師組織的屬性 姜添輝
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客觀階級位置、 文化資本與主觀階級認同: 與其他職業做比較 林俊賢、黃毅志
T. W. Adorno 的倫理學及其德育意涵楊忠斌
S. Cohen 後現代教育史學的述評鍾鴻銘
「專業模式」與「經驗模式」的校長 培育──美國與我國中學校長培育 模式的比較研究 符碧真、王秀槐
國民中學組織變革意識型態影響 變革品質路徑之研究黃乃熒、陳麗霞
科舉制度中三個重要問題的現代分析周愚文
以幼稚園為本位的教師專業成長 歷程之行動研究林育瑋
以 van Hiele 理論探討圖形樣式 思考層次之研究馬秀蘭
A. Giddens 自反現代性對師資培育課程研究之啟發黃 騰
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 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為例黃毅志、陳俊瑋
D. Tanner、L. Tanner與 H. Kliebard的課程史研究觀點解析宋明娟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該增訂課程內容要素嗎? 黃嘉雄
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模式建構之研究吳清山、黃旭鈞 賴協志、高家斌
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 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 林俊瑩 吳裕益
偏遠國中教育機會不均等問題 與相關教育政策初探甄曉蘭
論J. F. Herbart德育理論做為融入式 道德教育在教學上的依據朱啟華
E. Levinas「為他」倫理學及其德育蘊義張鍠焜
德國文化教育學在中國的接受與轉化 ──兼述其在日本的傳播劉蔚之
教育學門國際期刊評比之研究楊深坑 鄭勝耀 馬信行 黃慕萱 謝伸裕 楊正誠
將女人還給歷史──文藝復興時期 Christine de Pizan兩性教育思想之探究方永泉
在學關係下教育行政的法律監督 ──以中小學生為核心許育典
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張建成
多元文化理論還是社會多元論述?--評〈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郭實渝
走出多元文化主義的困境--評〈獨石與巨傘--多元文化主義的過與不及陳麗華
文化之間、文化之內與文化之外張建成
輝格史觀與教育史解釋周愚文
P. Slattery的後現代末世論課程理論鍾鴻銘
教學卷宗在中小學教師專業評鑑的應用--評析NBPTS經驗宋曜廷、劉俊廷
追尋教學的藝術--從J. Dewey思想衍繹教師角色與教學的美感特質陳閔翔、洪仁進
以證據領導--讓學校更睿智
教育改革研究方法論的回顧與前瞻楊深坑
中英學生管教制度之比較研究── 教育法學之觀點林 斌
性別間的教育競爭型態分析陳建州
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林大森 陳憶芬
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劉 正
國中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健康 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秦夢群 吳勁甫
H. Rugg教科書爭議事件鍾鴻銘
解釋過去/瞭解現在/預測未來⎯⎯ 論歷史研究的典範轉移及對教育史 研究的啟示林仁傑
J.-F. Lyotard對I. Kant壯美觀的解構 及其在情意教育上的省思 李 崗
I. Kant道德教育之方法學探討朱啟華
教育哲學的傳統與現代⎯⎯ 古典人文主義與J. Dewey俞懿嫻
市長控制模式的教育治理分析[評Henig, J. R. & Rich, W. C.著?Mayors in the middle: Politics, race, and mayoral control of urban schools?]王麗雲
教育領導的核心[評Sergiovanni, T. J.著?Strengthening the heartbeat: Leading and learning Together in Schools?]林明地
教學實踐與學生身分認同⎯⎯ 國中美術班與普通班的比較許殷宏
我國技術學院校務經營之分析研究巫銘昌 曾國鴻 劉威德
大學商機⎯⎯ 臺灣大學校院財源籌措的新策略蓋浙生
國民小學推動知識管理之研究⎯⎯ 有利條件、困境、功能與策略吳清山 黃旭鈞
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楊思偉
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的階級差異: 兼論家庭與學校文化的連續性張建成 陳珊華
大專原住民族及漢族學生多元族群 校園經驗與學習發展之研究劉若蘭 黃 玉
幼兒「重量概念」多元智能取向 科學學習系統之建構莊麗娟
日本推動新課程改革過程之研究楊思偉
建立課程的公共性── 課程公共論述的危機與出路歐用生
G. Vico 與 H.-G. Gadamer 的「共通感」 在課室中的蘊義吳靖國
從「角色」到「自我」 論教師改變的歷史困境與可能黃 騰
論多元文化教育誰獲益郭實渝
教育研究中的「職業調查封閉式問卷」 之信效度分析黃毅志
學童社經背景與暑期經驗 對暑期學習成就進展影響之研究
英國《學科領導人標準》 對我國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蔡宗河
本土化 vs.荷蘭化 ──荷蘭時期臺灣教會的語言使用張耀宗
清代彰化縣儒學的生員教育彭煥勝、吳正龍
待完成的教育哲學體系 重建 1934到 1937年中國教育哲學 發展史上的一段論爭吳美瑤
全球化衝擊下的教育研究楊深坑
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政策之研究楊思偉
後設評鑑研究:以 2001 年大學校院 實施自我評鑑計畫成果報告書為例黃曙東 蘇錦麗
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 方法論的重建王雅玄
學生如何詮釋學校課程?黃鴻文 湯仁燕
學校效能研究的價值 吳清山
Rugg 及 Bruner 社會領域課程 改革經驗的啟示單文經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借鏡美國經驗,反思臺灣發展宋曜廷 張國恩 侯惠澤
「問題本位學習」協同行動中 教師課程與教學的創新歷程呂金燮、吳青陵、陳彥瑋、楊翠凌、鄒韻淇
撲克牌融入因數教學之 創意教學行動研究黃國勳 劉祥通
從政府改造論大學行政法人化之問題曾建元 陳錫鋒
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Nan Lin
童年的蛻變: 以生命史觀看幼師角色的形成 倪鳴香
臺灣地區國小校長職位晉遷的性別分析 游美惠、柯伯昇
高等教育行政體系裡的性別視域 ――大學女性院長之研究洪瑞璇
論多元入學方案之教育機會均等性陳建州 劉 正
析論現代性與後現代性下學校 文化變革之價值危機與出路 學校社群理性取向之論述建構活動王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