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的話陳伊琳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轉化:從課綱疑問句學習內容至教科書設計蘇苑瑜、劉美慧
成為農民:日治時期教育所實科課程發展之探析張耀宗
五四時期馬來亞華人社會的「走向底層」運動與通俗學校之興起許德發
《周易》憂患意識及修德九卦之德育意涵周仲賢
書評:評《文部科學省:搖搖欲墜的日本教育行政》吳書雅
編輯的話陳伊琳
由J. Rancière知性解放觀點論教師的啟蒙實踐郭展有
臺灣1990年代後師資培育改革的本體論政治初探:一種非工具性思維的觀點王俊斌
J. Bruner〈貧窮與童年〉的述要、增述與補述及其等帶來的教育反思單文經
當前生命教育核心素養之檢討:對「哲學思考」的考察賴志展
書評:評《菁英大學與特權的塑造:探索全球教育經濟體中的種族與階級》黃郁棠
編輯的話陳伊琳
探究教學的教育關懷:安默斯特課程方案研究鍾鴻銘
德國培訓教師制度之法制化建構及其挑戰與變革張源泉
班級導師之生涯導向發展性輔導的實踐知識:做人體貼做事用心雙實踐原則吳毓瑩、黃柔嘉
兩種本真理念對自主性作為教育目的之反思 簡成熙
書評:評介《轉型正義與教育:讓年輕人參與和平建設與和解》葉珍玲
編輯的話蘇永明、劉蔚之
臺灣高等教育改革30年的回顧:新自由主義的衝擊與批判省思李奉儒
臺灣30年教育改革下技職教育的轉向林大森
鬆動校園權力關係:《教育基本法》與四一○教改後的學生權利甦醒與賦權洪承宇
研究紀要/學術評論:國際視角解析臺灣中學生數學表現的跨年趨勢黃敏雄、顏詩耕
議題與趨勢:經濟之外:不平等的文化成因張建成
編輯的話余穎麒
民國初期學制改革再起:民國11年新學制定頒的再探周愚文
國際文憑組織「個人與社會」教科書素養導向統整課程設計之分析劉美慧、洪麗卿、王俐蘋
資優班生的系統性壓力:落後者觀點吳玟秀、曾正宜
書評:評《學校如何做政策》陳宏彰
編輯的話張宜君
國小雙語自然教師的專業認同:「衝突」—「協調」—「再生」陳惠雪
大學自治定義發展之轉變、趨勢及對臺灣的啟示劉名峯
杜威的身心連續性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蘊義張鍠焜
書評:評介《幸福繁盛作為教育目的:新亞里斯多德式的觀點》陳伊琳
甄曉蘭
大學跨域教育之學理基礎——從Nicolescu超/跨學科思想探析之林建福
運用「小老師」任務於特教師培素養導向課程之教學行動研究林秀錦、呂金燮
接觸偏差同儕對偏差行為影響的決策——動機內在歷程分析吳中勤
書評:評《超越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深度學習的多元素養教學》簡雅臻
編輯的話劉蔚之
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跨學門統整課程之設計蘇苑瑜、劉美慧
傾聽學生的聲音:中國內地南方某小學五年級學生的課程詮釋詹雨欣、宋明娟
J. Bruner 1950年代四項著作述要及其教學意蘊單文經、蔡曉楓、高博銓
書評:後—批判教學論宣言李奉儒
陳伊琳
宋佩芬
學制改革的地方視角:晚清癸卯學制實施後福建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周愚文
以「子貢問答」重探孔子的教學理念徐聖心
書評:「戰場」轉移-評介《流行樂、媒體與青少年文化:從「節拍革命」到「位元世代」》鄭英傑
編輯的話張宜君
社會資本與學校變革的相互促動:學習共同體的實踐分析潘慧玲、洪瑞璇
論G. J. J. Biesta對學習化的批評與教學的期許:兼論對師資培育的啟示簡成熙
教育治理之跨域途徑與協力策略謝卓君
評《高等教育的優質工作:組織與教育學層面》許育萍
編輯的話甄曉蘭
我國學校專業輔導人員制度25年的回顧與展望李佩珊、方惠生
誰是重考生?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重考趨勢、考生特質及領域偏好王淑貞、陳婉琪
H. Taba課程發展理論探究鍾鴻銘
因正規教育而生、而變的影子教育:評介《日本的影子教育與社會不平等》張宜君
編輯的話卯靜儒
再思考教育關係:源起、意義與挑戰林建福
操作型教師研習的網絡效果:行動者網絡理論視角陳斐卿
英國教育史家B. Simon與綜合中學改革運動(1946-1990)顧曉雲
編輯的話卯靜儒
重思學習障礙之定義與鑑定:一個特殊教育社會學的觀點楊巧玲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前半葉美國進步教育流派分法與Dewey的流派歸屬單文經
教育革命的挑戰:晚清西式初等教育制度建立與國民教育的醞釀周愚文
這場疫情教我們的事:評介《新冠肺炎與種族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何社會正義觀點如此重要》鄭英傑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評《重啟更好的學校:預料之外的COVID-19得以讓教育變得更好》洪郁婷
編輯的話卯靜儒
什麼是歷史教學中的Historical Empathy?宋佩芬
臺灣提升大學畢業生就業之政策設計分析謝卓君
「他性」與倫理教育:從M. Heidegger基礎存有學到P. Ricoeur自我詮釋學中的倫理思想何佳瑞
東西方教育理論與實務之對話簡成熙、洪如玉、何佳瑞、李彥儀
編輯的話卯靜儒
「師法自然」的教師之道:由老子 無與有之「玄」論教學的生成作用郭展有
青少年偏差行為發生與否及發生頻率之模型建構郭玲玲、洪瑄、董旭英
以實境體驗遊戲融入校外教學深化學生多面向的參與式學習與理解:以〈尋訪馬偕足跡〉為例 陳麗華、葉韋伶、林月梅、鄭詔月、范惠美
芬蘭一間學校的現象為本學習課程統整設計與學生學習表現陳玟樺、劉美慧
民主社會中多元文化課程實施的淺碟與再反思— 評介 《美國原住民族兒童在公立學校 的文化抗存》 洪承宇
編輯的話甄曉蘭
許育齡
社會建構教育學之在地實踐: 自我覺察督導模式應用於大學層級諮商實習課程姜兆眉、繆妮晏、蘇盈儀
應用連結論於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課程的教學設計陳哲銘
跨越邊界:成為高等教育文化回應教師的歷程李雪菱
以證據為本的教育發展實務促進教與學的研究李冠穎、符碧真
編輯的話卯靜儒
做勞工?做公民?一所私立高職汽車科學生的公民養成探究陳素秋
支持教改實踐的教科書設計: 以日本中學校理科教科書中生物單元之論述分析為例林君憶
晚清林樂知在華教育事業與美國教育的引介周愚文
書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洪如玉
編輯的話卯靜儒
蔡元培的南洋跨境經歷與華僑文化教育語境之探討許德發、張惠思
Egon Schütz普通教育學之探究梁福鎮
人之異於禽獸幾希? Derrida動物倫理探討與教育深義洪如玉
書評:評S. J. Ball的《教育論辯》陳宏彰
自主性作為教育目的之哲學省察: 倫敦路線的相關論辯簡成熙
「大學生感恩課程」之教學歷程研究吳相儀、陳琬云、黃雅新、林秀玲
研究紀要/學術評論:十二年國教資訊科技科目學習次概念之探究胡秋帆、王恩慈、吳正己、林育慈
書評:評 Reign of Error: The Hoax of the Privat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Danger to the America’s Public Schools (Vintage, 2014)黃庭康
編輯的話卯靜儒
編輯的話卯靜儒
十九世紀首位美籍傳教士裨治文在華教育事業與美國教育制度的引介周愚文
批判識讀教育融入影像培力教學:一個東南亞移工自拍影片工作坊的實踐與省思柯妧青
原住民文化融入數學課程的發展:以一所實驗小學為例徐偉民
議題與趨勢:課程與教學改革經驗之辨證與反思卯靜儒、黃政傑、陳麗華、藍偉瑩
編輯的話卯靜儒
教育學者張彭春的思想演進及其對《世界人權宣言》之鍛造 (1923-1948)劉蔚之
公立國中小教師介聘案例暨相關法律問題探討黃源銘
議題與趨勢:臺灣教育行政學遺失的一塊: 兩格論戰之意義及其在教育行政之啟示蘇鈺楠
研究紀要/學術評論:論「通過/不通過制」在大學教育的誤用與重塑林俊儒、林昆翰、何萬順
書評:評《教育領域與研究的社會史》顧曉雲
編輯的話卯靜儒
Ernest Sosa德行可靠論(Virtue Reliabilism)與教育知識論的哲學探究林建福
德國師徒制之現代化轉型及其社會建構張源泉
多元入學方案的系統性矛盾與統合: 以辯證認識觀解析T大經驗曾正宜、謝小芩
書評: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標準的想像及啟示— 評介《美國社會領域課程 標準》及《C3美國社會領域州課程標準架構》陳麗華
編輯的話卯靜儒
杜威實驗學校的課程理念與實踐宋明娟
I. Morris幸福課程的哲學檢視陳伊琳
晚清甲午前在華中外人士對於 美國教育的介紹周愚文
書評:品格教育的復興:評 《亞里斯多德品格教育》蘇永明
編輯的話周愚文
近50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探究: 九年國民教育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政策之分析吳清山
臺灣國民中學學校建築發展與革新湯志民
我國國民中學輔導工作50年的回顧與展望田秀蘭、盧鴻文
研究紀要/學術評論:知之為不知,不知為知之,學習也: 論不知本位教與學曾正宜
編輯的話卯靜儒
教育政治歧見之處理: 由A. Gutmann民主教育觀點反思 高中課綱微調爭議與出路王麗雲、賴彥全
論國際教育中愛國主義與世界主義的 矛盾與出路黃文定
校長促進教師專業學習的槓桿: 校長學習領導對教師課堂教學研究 影響之中介模式分析潘慧玲、陳文彥
書評:從移動的時空看教育的脈絡: 評2018年世界教育年鑑 《不平均的教育時空:歷史社會學的 概念、方法與實踐》黃瑄怡
編輯的話卯靜儒
以教育實現人格自由: 教育學者瞿世英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 的意義(1917-1949)劉蔚之
促進性別容納或再製男性主導?從女 性觀點解析專案導向式學習在工程教育中的應用洪瑞璇、曾正宜
美國華盛頓州國小階段跨國移民學生之學習安置和語言支援制度洪麗卿、劉美慧
運用芝加哥藝術教育夥伴模式進行音 樂融入兒童英語學習之課程設計與實 施:以增進新住民兒童之學習為焦點鄭月秀、吳筱萍
編輯的話卯靜儒
重新發現教科「書」的歷程: 從物質文化看教科書的潛在課程彭秉權
邁向倫理為主的經濟思維: P. Ulrich「統整的經濟倫理學」 及其教育蘊義劉子菁
班級脈絡與性別角色態度: 友誼網絡位置的影響楊天盾、熊瑞梅、盧科位
高等教育補助與學費制度的多樣性— 評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igher Education Finance: The Politics of Tuition Fees and Subsides in OECD Countries, 1945-2015林凱衡
學做工還是怕做工? 臺灣社會高學業成就勞動階級學生及其家長的反再製心態之分析鄭英傑
編輯的話黃鴻文
學習做勞工,同時做男人: 反學校文化中階級與性別的交織之民族誌研究楊巧玲
P. Willis的《學做工》:概念、方法 與研究方向黃庭康
編輯的話卯靜儒
晚清戊戌變法前英人在華教育活動與英國教育經驗的輸入周愚文
從政策工具選擇省思臺灣高等教育治理謝卓君
大學學業退學制度的批判與反思何萬順、林俊儒
Rogers革新擴散理論於課程推廣之意涵侯一欣
從美國歷史教學變遷看教育改革:評《歷史教學的今昔:學校穩定與改變的故事》一書宋佩芬
Words from the Editoral卯靜儒
寧靜自主‧協同合作‧樂活共生: 法國Freinet教育學與公立佛賀內學校許宏儒
師生共構文化回應數學教學之個案研究陳玟樺
學校推廣閱讀活動對國小四年級學童 課後閱讀參與的影響: 以悅讀101計畫為例張芳華
書評:Henry A. Giroux著《可拋棄式青 年、種族化的記憶與殘暴文化》鍾明倫
編輯的話卯靜儒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班級排名對個人學業能力的影響鄭皓駿、陳婉琪
大學學習成果總檢驗: 合頂石—總結性課程符碧真
縣市教育資源對學習共同體 擴散影響之研究阮孝齊、王麗雲
偏鄉與弱勢?法規鬆綁、空間治理 與教育創新的可能王慧蘭
編輯的話卯靜儒
以TIMSS資料檢視2003至2011臺灣八年級學生數學成就城鄉差異李哲迪
BBL取向體育教學對學生知識理解、問題解決能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陳昭宇,林靜萍
大專院校教師「違反聘約情節重大」案例暨相關法律問題探討黃源銘
議題與趨勢:由教科書內容看臺灣教育社會學學科架構的發展 張建成
晚清甲午前使英人員教育見聞研究周愚文
T. J. Jones與《1916社會科委員會報告 書》對社會科緣起之歷史意義探究鍾鴻銘
重探伯恩斯坦的教育機制理論:以新 加坡華文中學的國家改革考試為例黃庭康
書評:黃俊傑著《大學之理念:傳統 與現代》但昭偉
Aristotle幸福論觀點下的致福之道與幸福的脆弱性─幸福、運氣與品德教育陳伊琳
評析德國教育學者P. Petersen(1884-1952)耶納計畫學校的理論與實踐 張淑媚
大學生網路言論的界線:以美國校園言論自由案例分析為例謝紫菱
教育、接觸和動員的社會資本與地位取得黃毅志、林慧敏
議題與趨勢:科技部教育學門研究趨勢檢視與省思 —94-103學年度 專題計畫分析甄曉蘭、余穎麒
編輯的話卯靜儒
國中讀前段班有差嗎?能力分班對學習成就影響的反事實分析關秉寅
資訊教育系所學位論文研究趨勢與課題:2004~2013學年的文獻計量分析方瑀紳、李隆盛
自由與紀律:Montessori的人格教育思想李崗、楊淑雅
書評:評《頂級學習:培育學生的創造力與創業精神》陳婉琪
想像力知多少?想像力四元模式的建構與量表發展王秀槐、黃金俊
學生數學表現的城鄉差異黃敏雄
Michael Winkler普通教育學之探究梁福鎮
議題與趨勢:教育學門研究人才概況、議題趨勢及學術研習營課程介紹卯靜儒、方永泉、游美惠、王麗雲、林文源
編輯的話林建福
國小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以發展學校集體智慧的策略梁金都、林明地
德國聯邦政府高等教育產學合作政策之探究余曉雯、鍾宜興
德國改革教育學者P. Petersen「共同體」(Gemeinschaft)概念之探究張淑媚
議題與趨勢:學習科學之核心議題與研究趨勢曾正宜
編輯的話
編輯的話黃純敏、唐淑華
洪堡與馬太之對決張源泉
大學智慧資本與研究商業化績效之研究楊宜興
學生試卷建置對於學習成果的影響于富雲、蘇嘉鈴
書評:評《未來課程:數位年代的學校知識》卯靜儒
羅振玉日本教育考察與晚清學制制定的關係周愚文
核心課程?還是分類選修?:某私立綜合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架構改革之研究陳杏枝、游家政
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政策形成分析:以政策倡導聯盟架構為例楊武勳
建構教室層級批判識能課程的實踐策略:連結學童批判觀點於閱讀簡良平
臺灣科技教育學系變革下學位論文研究趨勢:以共詞分析方瑀紳、李隆盛
我國跨國高等教育服務指標之建構湯堯、王嘉穗、歐宏國、趙學
臺灣中小學教師職業流動表分析黃毅志
H. Rolston的環境美學及其在環境教育上的意涵楊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