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Nan Lin
童年的蛻變: 以生命史觀看幼師角色的形成 倪鳴香
臺灣地區國小校長職位晉遷的性別分析 游美惠、柯伯昇
高等教育行政體系裡的性別視域 ――大學女性院長之研究洪瑞璇
論多元入學方案之教育機會均等性陳建州 劉 正
析論現代性與後現代性下學校 文化變革之價值危機與出路 學校社群理性取向之論述建構活動王耀庭
後現代學校行政倫理及其兩難困境之解決黃乃熒
G. Vico「詩性智慧」的哲學構造與教育蘊義吳靖國
論全球化的道德處境與論辯倫理學的先驗回歸王俊斌
性取向污名之建構、抗拒與轉化:一個同性戀議題的教學實踐林昱貞、楊佳羚、張明敏
邁向課程實踐理論化的行動研究林佩璇
國內教育學門學術期刊評比研究黃毅志、吳武典、馬信行、郭實渝、曾進興、黃秀霜、劉淑蓉
教育意義的新探索--評D. Carr, ?Making Sense of Education?李奉儒
教育哲學的新展望--評N. Blake P. Smeyers R. Smith & P. Standish, ?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洪仁進
美國學校搜索學生類型與原則之研究:以聯邦法院判例為主 秦夢群、游步威
臺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蓋浙生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亞太國家外國學生政策之比較分析戴曉霞
學習社會發展指標與理想指數之建構及其對教育決策的啟示:1999-2002的教育統計分析 胡夢鯨
資料包絡分析在高級中學教育監控指標系統之應用吳政達
商業技職人力僱用條件需求分析周春美、沈健華
幼教機構財務管理現況探討--以高屏地區為例戰寶華、陳惠珍
建構優質實習輔導情境與認可教師職級制度相關因素之探討蔡碧璉
論革新課程實驗之難成 單文經
課程領域中應用範式概念之爭議霍秉坤、黃顯華
課程連結理論之探究:課程標準、教學與評量之關係 賴志峰
H. M. Kliebard的課程史研究及其啟示鍾鴻銘
從新馬克思主義到後結構主義--課程社會學研究的再概念化卯靜儒
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成效之綜合評鑑--以桃竹苗地區為例謝金青
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發展模式及檢核工具之研究徐新逸、林燕珍
繪本教學在師資培育上的應用--以「班級經營」為例王千倖
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黃毅志
跨國婚姻移民教育的核心課題:一個行動研究的省思何青蓉
教育界的勞動後備軍--已婚女性代課教師之初探性研究王百合、游美惠
教師是專業或是觀念簡單性的忠誠執行者?文化再製理論的檢證姜添輝
新學習文化的塑造與發展:終身學習取向吳明烈
驅動學校組織學習的因素分析 魏惠娟、林怡禮、潘慧玲、張明輝、陳嘉彌
大學教師績效評鑑模型之應用及探討--以一所大學為例陳芃婷、李宗耀、虞孝成、曾國雄
國小教師藝能科教學信念之調查研究--以美勞科教師為例甄曉蘭、周立勳
教學方法與學習偏好對電腦輔助自然科學學習成效之影響于富雲
P. Freire的批判教學論對於教師實踐教育改革的啟示 李奉儒
T. W. Adorno的審美政治學及其美育意涵楊深坑、楊忠斌
從「遊戲」意義的轉折來反思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及其引發的教育思考方永泉
J. Dewey教育目的論的辨明與詮釋林秀珍
清代彰化縣儒學的建置與組織彭煥勝、吳正龍
創新教學的哲學省思--從分析到後現代簡成熙
道德教育的系譜學探究黃柏叡
空言無物、行之無悟?--課程行動研究中的實踐反省林佩璇
以專家判斷法決定國民小學教育經費充足--一個方法的試探塗巧玲、楊宜興
我國高中暨高職學生單位成本計算模式之研究廖年淼、劉孟珊
學校組織中集體協商運作之研究--以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為例黃乃熒、曹芳齡
共識論述與差異政略思想在學校行政革新上的和合與適用性:Habermas、Lyotard與中國「道」思想的詮釋性應用黃宗顯
批判的教育政策分析--以高等教育整併政策為例林純雯
高等教育整併之國際比較戴曉霞
美國耶穌會大學通識課程發展與決策模式之個案研究--以喬治城大學為例侯永琪
高等教育勞動力低度運用的變遷:惡化或改善?曾敏傑、賴人豪
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謝孟穎
由思維歷程透視教學原理--杜威「思維術」方法論之衍釋林逢祺
課程統整情境中國小教師後設認知之分析研究柯志恩
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甄曉蘭
討論與真實情境對兒童解決問題的影響黃幸美
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小五學生科學文章理解及概念構圖能力之影響吳裕聖、曾玉村
國小初任教師教學信念及其有效教學表現之研究黃儒傑
批判教育學在臺灣:發展與困境林昱貞
權力下放與教師的專業自主--港臺兩地教育改革的經驗與思考 黎萬紅、盧乃桂
臺灣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重構湯仁燕
原住民學校推動社區本位教育之研究許添明、張琦琪
地方政府國民教育經費基本需求財政公平效果之檢討陳麗珠
舒茲的多重實體概念及其教育啟示郭諭陵
美國中學生參與學校運動代表隊與偏差行為發生的相關性之實證研究 董旭英
當代教育哲學的新課題--老人教育哲學之探討及其啟示黃錦山
從「現象學反思」到「意識型態批判」--論Husserl與Apel的方法論對比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意義王俊斌
探討德國教育學者Wolfgang Klafki教育理論之轉向 朱啟華
日本道德教育理念的理論結構與儒家思想作用之分析 梁忠銘
清代學政研究 黃春木
運用學校本位經營機制推動教學創新之探討林生傳、李新民、廖仁智
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知識基礎--教師實踐知識林佩璇
自傳文本的課程論述與批判陳昇飛
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與困境謝文全
學校推動知識管理方案之建構吳清山、黃旭鈞
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規劃之研究楊深坑、楊銀興、周蓮清、黃淑玲、黃嘉莉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影響教師專業自主權之研究姜添輝
從福特主義到後福特主義及其對高等教育課程之影響戴曉霞
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學童之探討 譚光鼎、林明芳
教材選擇的知識判準林逢祺
後期中等教育課程的改革趨勢--一個泛歐洲的觀點林永豐
中文拼音政策的爭議與課程政治面向的反省王麗雲
教師與學生在課程發展歷程中的處境--系統論與概念重建論的觀點周淑卿
國民中學英語課程與教學革新之個案研究 單文經、邱鴻燕、高強華
「教師即課程評鑑者」之實踐探究:合作評鑑過程的分析 陳美如
高職新任教師專業實踐理論發展之研究陳美玉
從教師的觀點探討兒童學習網站之評鑑 歐陽誾、林姿妙
「教育即生活」抑「生活即教育」?--杜威觀點的詮釋 林秀珍
杜威藝術經驗理念之實踐江合建
心理分析在教育上的運用與評析 張淑媚
解析Beane對課程統整理論與實際的主張 單文經
課程決定的賦權迷思--集中化與離中化的探討周淑卿
國小教師國語教學信念及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黃繼仁、周立勳、甄曉蘭
中國式領導模式的發展及其在技職院校之應用研究康自立、蘇國楨、張淑萱、許世卿
國民中小學校務發展計畫之研究許添明、許瑞津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實務工作者與學者看法之分析吳璧如
學校行政瘋狂行為實際之探究:以國民中學為例黃乃熒
臺灣地區高中∕技職分流與教育機會不均等性之變遷 陳怡靖
臺灣地區大學通識教育的檢討與展望陳舜芬
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 戴曉霞
市場化與大學理治模式變遷:香港與臺灣比較研究莫家豪、羅浩俊
追求社會正義的課程理論--H. A. Giroux課程理論之探究周珮儀
關懷倫理學相關理論開展在社會正義及教育上的意涵方志華
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之相關因素分析簡良平、甄曉蘭
「合理化」概念的困境與教育研究者價值涉入的問題 王俊斌
文化之政治經濟學、組織政治與身分群體--Collins論文憑社會及與韋伯理論之關係黃駿
國小英語師資班學員參訓動機、角色知覺、任教意願與任教相關問題之探討李芝靜、何楚臺
國小教師社會網絡、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關聯性之研究:以臺東縣與臺北市為例巫惠貞、巫有鎰
重要國際組織推展終身學習之比較黃月純
學習理論與教學心理學的互動林清山
析論抗拒課程改革的原因及其對策--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為例單文經
知識管理與學校教育革新王如哲
教育政策的兩難--以英美當前的教育改革為例周珮儀
教育改革及香港和中國大陸的教師專業發展盧乃桂、黎萬紅、許慶豫
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臺灣」課程為例譚光鼎
國民中學「認識臺灣(社會篇)」教科書中之國家認同論述--從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觀點來解析王前龍
從多元文化教育論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的實踐陳美如
自我生命的樹立--傅柯與孟子倫理思想及其對現代道德教育的啟示張鍠焜
迎向新世紀的教育改革--方法論之省察與國際改革趨勢之比較分析楊深坑
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戴曉霞
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甄曉蘭
多元文化的課程轉化與教學實踐湯仁燕
二十世紀下半葉大陸的課程改革:回顧與前瞻黃甫全
校長教學領導實際:一所國小的參與觀察林明地
教師彰權益能的概念與實施策略王麗雲、潘慧玲
教育擴張對入學機會均等影響之研究符碧真
學習社會:終身教育的理想目標 陳茂祥
終身教育理念下的技職教育角色 湯堯
孔門情意教育觀之詮釋與實踐崔光宙
盧梭、康德、洪保德教育思想中能力開展的概念朱啟華
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潘慧玲
九0年代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之策略與展望張明輝
從美國幼教課程模式論幼教課程之基本問題 簡楚瑛
由最高法院判例看美國公立中學的宗教活動張民杰
國民中小學學生申訴制度之探討--兼評析臺北市國民中小學學生申訴處理要點林威志
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作比較巫有鎰
教育理論本土化的省思林秀珍
日據時代鹿港地區的教育活動單文經
從歷史學科課程評析英國國定課程改革之理論與實際蔡清田
科學-技術-社會(STS)的「道德與公民」課程吳璧純
大陸義務教育教材思想內涵之研究--以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楊慧文
課程管理的分析架構高新建
九0年代主要企業組織理論與學校行政革新張明輝
隱喻的意義及其在學校行政問題解決的應用黃乃熒
從美國教育券之實施論我國教育券政策符碧真
市場導向及其對高等教育之影響 戴曉霞
教育研究在教育政策形成中的地位許智香
論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基礎--黑爾與哈伯瑪斯道德教育觀之比較及其反省楊忠斌
檢視教育中的性別議題潘彗玲
體檢國小教科書--小一道德與健康篇張玨 ; 白慧娟 ; 王舒芸
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張怡貞
「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 陳惠娟、郭丁熒
如何創造多元文化的兩性平等教室 張如慧
美感經驗與教育林逢祺
多元文化學校的知識革命與教師重構--從「潛在課程」談起陳美如
美國變通檢覈之研究葉連祺
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態度影響之研究謝臥龍、方德隆、張鈺珮
學校改革的研究內涵與學理基礎張明輝
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譚光鼎
美感創造與教育藝術林逢祺
哈伯瑪斯(J. Habermas)「現代性哲學論辯」與李歐塔(J.-F. Lyotard)「後現代知識論述」的論戰及其教育意義楊洲松
紀登斯(A. Giddens)「結構化理論」對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啟示許殷宏
一八九五年以前鹿港教育史初探單文經
加拿大B.C.(British Columbia)省教育現況與發展方向呂愛珍
法國師資培育學程與教育學研究之探討楊思偉
美國教育學院歷史發展之探究黃嘉莉
通識教育就是優質教育林玉体
批判性思考即為通識教育溫明麗
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規劃研究草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改革的詮釋學考察--從廣設高中大學的爭議談起張淑媚
「國際高中畢業會考文憑」的理念與設計--觀念新穎、跨越國界的大學入學制度謝中能、蔣嘉媛、陳舜芬
日本中小學教師甄試之探析葉連祺
心靈饗宴--西洋思想家[洛克、盧梭、康德、彌爾、杜威、羅素與懷德海]的教育智慧林秀珍
保羅.呂格爾(Paul Ricoeur)文本詮釋學的教育意涵楊洲松
高夫曼戲劇論在學校教育上之蘊義許殷宏
學校組織的變革及其因應策略張明輝
我國資優教育師資的問題及改進芻議王文科
後現代思潮衝擊下的教育研究周珮儀
瑟爾「從實然到應然的推論」及其教育意義 楊洲松
日本宗教教育現況評析:八所高中的實例黃智慧
敦煌寫本「太公家教」初探--校勘與分析周愚文
歐康諾[D. J. O'Connor]與赫斯特[P. H. Hirst]「論辯」的智識脈絡洪仁進
灌輸、情緒主義與道德教育李奉儒
郭耳堡[L. Kohlberg]的道德認知發展論評析蘇永明
學校行政歷程的不確定特質及其對學校行政對話的意涵黃宗顯
羅傑斯[Carl Rogers]與斯金納[B. F. Skinner]「人」觀之比較研究陳啟明
師資培育與教師進修制度的檢討陳舜芬、丁志仁、洪儷瑜
理性的冒險、生命的行動及主體性的失落與拯救--人類圖像的歷史變遷與教育改革之展望楊深坑
古代羅馬教育林玉体
赫斯特的博雅教育理論之價值評析
英國師資養成課程演變與教育學術發展的關係
宋代的小學教育
主張泛智的教育學者—康米紐斯
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
人權與教育研究
性惡與教育
題庫中項目參數分配型態對電腦化適性測驗能力估計的影響
艾波教育思想研究
明代國子堅—規制教育設施與學風
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研究
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民中學師資培育專業教育課程之研究
國民中學數學學習成就優異學生數學能力分析
國民小學教師溝通滿意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
朱子讀書法研究
艾奇厄尼「順從理論」及其在國民中小學之適用性
情境領導理論及其在國民小學行政之應用
動機理論對提振國民中小學教師士氣之啟示
政治意識形態與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教材之研究
奧爾波特的自我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
西方教育理論的孕育期——古希臘時代的教育學說
學生次級文化的研究
績效學校因素初探
台灣地區大學院校教師休假進修狀況之研究
師大教育研究所的建立和發展經過——對碩士班學生講話
台灣省國民小學教師工作疲乏與其背景因素差異之研究
我國高級中學選修課程實施狀況研究
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
蓋聶教學理論之研究
國民中學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疏離感關係之研究——融合管理方格之應用
科舉制度的明清知識份子——資料庫之製作與分析
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評鑑調查研究
教師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
豪斯「途徑——目標理論」在國民小學行政之應用
我國壓力團體與教育行政決策之關係
升大學文理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研究
台北市國中教師對死亡及死亡教育之研究
母親工作狀況與子女對母親角色行為之知覺與期望
威爾遜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國民小學校長領導權力基礎與教師士氣關係之研究
教導中重度智能不足兒童社會技巧成效研究
國中國文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
運用「微觀教學」改進師資培育計畫之研究
西德師資培育制度之歷史回顧與展望
塑造積極學校氣氛
國小資優與普通兒童父母教導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
我國兒童認同對象之研究
語言發展活動方案對國小智能不足兒童語言能力之影響
精熟學習模式及其在國小數學科教學上之效果研究
國中實習教師工作困擾問題之研究
國中學生個人與環境因素對其學習行為之研究
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
國民小學校長工作壓力與行政決定合理性的關係
國民中小學師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
國中實施學科能力分組教學學生適應行為之研究
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研究
縣市教育局成員士氣之研究
皮德思道德教育思想之研究
古代、中世、近代大學功能之對比研究
樂記篇源出考及美育觀
國民教育法令泛論
我國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二)
心理與教育測驗的發展
新加坡光復後華文教育之發展
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我國幼兒道德行為表現之研究
國中學生性別角色與生活適應、學習成就之關係
縣市文化中心發揮社會教育功能之研究
國民中小學男女校長領導方式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
教育行政組織氣氛理論之分析
我國國民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分析
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師生互動關係之分析研究
國民中學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關係
國中教師專業領導的現況及其影響因素
國民中學組織氣氛與學生疏離感之關係
國民中學組織結構對教師疏離感之影響
國民中學教育對社區發展之調適與革新
影響國中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學校因素
國民小學規模與教學環境之關係
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
價值澄清法對高中男生公民科教學成效的影響
國中教師教導方式及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學生生活適應之關係
國中英語科低成就學生英語科學習行為之研究
潛在課程的概念
貝爾的生活與著作
教育行政領導理論之分析
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自我觀念評量的檢討
教育學科學性之詮釋學分析
我國高職教師在職進修教育之研究
國民小學教師與行政人員間衝突管理之研究
縣(市)教育局——國民中小學正式溝通運行之研究
縣市教育局組織內部溝通運行研究
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
國民中學教育評鑑之研究
國民中學教務主任角色之研究
國中導師制實施現況及其改進途徑
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
波柏的科學方法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
高職學生職業道德觀念之研究
高中生行為適應問題之研究
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
國中學生科學態度之研究
國中學生攻擊行為的研究
國民小學教師的教育價值觀
師大結業生分發實習前後教學態度與任教意願之比較研究
觀念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東周以前的教育狀況
台灣省高中高職入學考試採登記分發方式可行性之調查研究
「公共道德」概念試析
教育行政決定理論之分析
國民中學實施教學評量之調查研究
我國大學學生助學貸款之研究
課程研究的「第三勢力」——美國「再概念化」學派課程理論的評介
我國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科層化與專業化之調查研究
青海興學記-創辦西寧湟川中學經驗談
從教育的立場看人的行為和習慣
電視影響兒童認知發展之研究
國中畢業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
臺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
宗教信仰的德育與反德育涵義
美育在文化建設中的功能
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滿意之關係
我國研究生學術價值導向之研究
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研究
師專暑期部「空中教學」與「到校上課」教育成效之比較研究
師專生任教意願及教學態度之調查分析
回國留學生之工作滿意度及其對留學政策之啟示
臺北市高級中學外埠寄宿學生適應狀況支調研究
團體諮商對國中生自我接納的影響
角色認取與道德判斷之關係
各種教育安置下國中聽覺障礙學生之自我觀念與適應
國民小學視覺障礙兒童自我觀念與焦慮之調查研究
教育研究的統計方法(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多重比較法
從教育的立場人生
自我心理學的理論架構
學校文化的教育設計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序文」研究
國民小學國語文教學績效之調查研究
柏拉圖「饗宴篇」中的教育愛
電視對我國兒童教育之影響
國中校長領導型式教師服務精神之關係
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關係
國小學生對學校態度之調查分析
幼兒想像遊戲之研究
國中教師專業判斷之研究
我國師專生家庭社經地位、成就動機、抱負水準與學業成就之關係
提示對概念形成的影響
國民中小學教師角色取向之研究
排行、社經地位、親子交互作用與兒童語言行為的關係
國中學生機動水準、工作難度、合作與競爭對工作表現及焦慮狀態之影響